第472章 天下烏鴉一般黑
韋小葉聽得難受,好好的非要打仗。
然而,死的都是普通士卒,苦的都是百姓。那些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,卻是個個活得舒服自在。
韋小葉想了想,「郎君,我此行輕車簡從,並沒帶多數糧食。從京中帶出的五萬擔糧食,此時應該到了山南道。軍中存糧可食幾日?」
陸瑾瑜自然對軍中情況瞭然於兇,當下並不猶豫,「大軍隨行軍糧可供十萬人三個月,加上之前奪得的糧草和搶收了一些谷麥。」
「嗯,如今大營尚有八萬擔糧,若是不出意外,還能支持半個月。但是,附近有數萬百姓遭災,我正猶豫要不要放糧賑濟。」
韋小葉聞言笑道:「郎君派萬名府兵監押六萬俘虜修路架橋,不出十日便可打通嶽州糧道。秦王已經給了調令,山南道糧倉開放,任由郎君取用。」
陸瑾瑜面有喜色的點頭,「襄州乃是產糧大州,襄州倉城隨時有百萬擔存糧備用。江南道定矣!」
韋小葉有些不解,「地方遭遇大災,朝廷開倉放賑不是理所當然嘛,郎君為何很是驚喜的模樣?」
陸瑾瑜連連搖頭,「小君,並非如此。朝廷各大倉城存糧,說是備戰備荒,實際卻控制在各地世家手中。」
「一來這些倉城多是前朝所建,而當時又是由眾多世家出錢出力興修,並且平時也是他們派家人管理。二來倉城中的存糧,半數也是世家的糧食。」
「因此,地方有天災,就算朝廷下了調令,也需要世家點頭才能開倉。而且往往也以世家的名義放糧,好名聲需要他們頂著。」
「更多的時候,世家會囤積糧食,將陳米高價賣給百姓,或者朝廷。而另外半數的糧食,卻是朝廷供養各地府兵所用,也無餘力賑災。」
韋小葉聽得直咬牙,「你的意思是秦王調令對山南道的倉城無用?若想調出糧食,還要去求那些世家,甚至出銀子買?」
陸瑾瑜淡然的點頭,「確實如此。但有調令在,起碼可以平價從世家手中買糧,否則隻能高價買。他們寧願糧食爛在倉城,也不會隨意放糧。」
韋小葉額頭上青筋微微隆起,「那怎麼辦?江南道大災初成,雖然東部有朝廷派欽差安撫,西部這裡卻需要我們處置。哪裡這麼多銀子買糧?」
陸瑾瑜見她生氣,輕拍下她的臂膀,「襄州可是有大夏人民銀行分號,我可以向銀行借貸銀子買糧。平定楚王後,朝廷必然清算江南世家。」
「那他們留下的田產、商鋪、宅院、家僕等財貨,左武衛難道幹看著,不會截留部分嗎?有這些東西,足夠還給銀行。」
「這等於用江南世家的銀子,買山南世家的糧。」
韋小葉聽得忍不住轉怒為喜,「郎君果然老謀深算,倒是我白操心了。不過,山南道的世家,我也不能讓他們好過!」
陸瑾瑜聞言也不追問,他知道韋小葉在商道的智慧,就如同他在戰場的謀算一般的深不可測。
雖然想不出她會出什麼招,但陸瑾瑜已經在心中替山南道世家默哀了。
韋小葉盤算了半晌又道:「郎君,我這次來主要是思念你,順便也想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。打仗的事我不懂,但糧草輜重我倒可以幫你理理。」
陸瑾瑜笑道:「軍中的糧草官倒是你本家京兆韋氏出身,明日我叫他來聽你吩咐。」
韋小葉有些訝然,「難道軍中也有很多世家子弟?這京兆韋氏我還沒接觸過,雖是同姓,出身天壤之別,我可高攀不上。」
陸瑾瑜收了笑,「不是很多,而是校尉以上基本都是世家子弟,或者是依附於世家的寒門。韋氏如今也有些沒落,是他們高攀不上你。」
韋小葉搖頭不信,「郎君這話說得過了吧?京兆韋氏傳承千年,主脈九房,分支過百,歷代光拜相者就超過三十人,兩千石高官數都數不過來。」
「真論起來,我們祖上可能是小逍遙公那一房的分支。呃,他們這房就在襄州!郎君的意思是從山南道調糧,需要與小逍遙公這一房打交道?」
陸瑾瑜緩緩點頭,「不然你以為,我為何用韋弘景做糧草官?襄州韋氏這一代沒出傑出人物,隻有他中了進士,之前在朗州任長史。」
「襄州世家眾多,韋氏雖然沒落,但憑祖上餘蔭,到底說話還是有些份量。我借調他來做轉運使,這才保得軍糧豐盈。」
韋小葉忍不住笑,「郎君年紀不大,卻是很有些老謀深算的範兒,實在是佩服。」
陸瑾瑜嘿嘿而笑,「小君是想說我老奸巨滑吧?沒辦法,我也不想心累。隻是軍中也好,官場也罷,處處需要多留一手,否則早被清出局了。」
「小君可曾聽聞前朝宇文帝與蘇相朝論?」
韋小葉有些詫異,「不過是坊間傳聞,又不是真的,難道郎君相信?」
陸瑾瑜搖頭苦笑,「傳聞雖不實,其中的道理卻不虛妄。為官之道重在眼明心亮,如妹婿方元安這等人,若出自寒門早死多時。」
韋小葉瞪大了眼睛,「天下官員兩萬餘,吏員數十萬,難道盡皆貪官不成?」
陸瑾瑜好笑的點頭,「不說全部,九成九如此。誰屁股底下乾淨?就說我吧,雖然我不吃空餉,但軍中安排的校尉以上將領,都是世家拿財貨交換。」
「比如韋弘景被我借調來做轉運使,那可是由正六品上升為正四品下,襄州韋氏許了我十萬擔糧草哩。」
陸瑾瑜眼珠一轉,「郎君的意思是這韋弘景,在軍中也有貪墨之事,你怕我接管糧草會找他麻煩,這才提前跟我說這些?」
陸瑾瑜哈哈大笑,替她理了理鬢角幾絲亂髮,「小君果然精明。韋氏拿出了十萬擔糧草,自然也要想辦法,在江南道加倍撈回去些財貨。」
「不過你放心,他們盯上的也是江南世家的產業,並不會搜刮百姓。所以,你若發現什麼事,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便好。」